洞头花岗村海岛渔村婚嫁习俗

网络推广求职招聘交流群 http://www.jpm.cn/article-122749-1.html

花岗村位于洞头县元觉街道东部,由花岗岛、金笠屿、孤岛等岛屿组成,村庄建筑以石头房屋为主,错落有致,古朴大方,具有浓厚海岛渔村的气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花岗村的婚嫁习俗,颇具地方特色。

古村洞头花岗村

首先是“合婚”。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家里有男孩子长到婚娶的年龄时,这家大人总要请人帮儿子做媒,找一个门当户对的媳妇,俗称“做亲”。媒人物色好对象后,把各方面的条件向对方作介绍,征得双方基本满意后,还要将双方的生辰八字(庚贴)拿来,请道士(俗称“司公”)合婚,卜算是否会命运相克。如果不会命运相克,就把双方的婚姻关系确定下来:倘若命运相克,则作罢。后来,随着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增多,合婚的仪式越来越少了!

合婚后,还要举行行聘(俗称“送定”),即定婚。行聘就是男方家择吉日给女方家送聘礼一通过媒人传递。聘礼大多是糖果糕饼、呢绒衣料、金银首饰等,也有送现金的,送的数量不等。过去富者行聘,送金银首饰,且相互间攀比数量以炫耀自己;而穷者行聘,扯上几尺布也就过得去了。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中前期,送现金的较普遍,有62元、82元、元、元者不等,取偶数和出头以图吉利。但也有许多自由恋爱的男女青年,移风易俗,只分送点糖果糕饼与亲朋同事,即宣告婚姻关系确定。

择定行聘吉日的这天。媒人受男方委托,把聘礼送到女方家。女方家接待媒人,收下聘礼后,要给媒人送红包(钱)或礼物表示谢意,还要烧点心请媒人吃。送走媒人后,女方家用聘礼中的糖果糕饼祭拜神祖,祈求保佑这门亲事确定后婚姻美满幸福。媒人返回后,男方家也要给媒人送红包或礼物表示谢意。

订婚后,未婚女婿第一次上丈母娘家,称“做新女婿”,要带“纸蓬包“(礼物)作为见面礼。丈母娘则要烧“红枣茶”(鸡蛋和红枣烧成甜食)给新女婿吃。行聘(订婚)以后,操闽南语方言者有送节的习惯,即在主要的岁时节令——清明端午中秋冬至除夕来临前,男方给女方家送节日贺礼。所送的礼品大多为食物,有鱼、肉、糯米、年糕、面条、粉丝、酒、食糖等。

当男方准备结婚(俗称“娶亲”)时,要跟女方协商,征得同意,然后确定具体的结婚日期。日期由男方请“司公”(道士)卜算,择定之后,男方托媒人转告女方家,称为“送日”,使之明确,以便对终身大事充分准备。

送彩礼,俗称“挑盘”。在结婚前若干天内举行。所送彩礼主要是猪肉、糖果糕饼和线面等。20世纪50年代及以前,彩礼多用竹盘盛放,装成一担一担,故俗称“盘担”。男方把这些“盘担”挑到女方家去,俗称挑盘”。每一“盘担”上面都要扎上红布或贴红纸,以示吉利。送彩礼的一路上要燃放鞭炮,女方家要接待送彩礼的人,除烧点心还要送红包。

女方家对送的彩礼不能全部收下,而是每种礼物都要留下少许,和嫁妆一起让送彩礼的人们带回去。主家具如床、大橱、柜等都是男方准备的,女方嫁妆一般是棉被、水桶、脚桶、碗筷等;枕头和灯(2盏)是必不可少的。枕头表示夫妻俩同床共枕,恩爱幸福;灯取其谐音“丁”,表示早生贵子,人丁兴旺。也有送梳妆台等,20世纪60年代始有人送缝纫机做嫁妆;70年代后期发展到送电视机、洗衣机、收录机、电冰箱、自行车等作为嫁妆的。

结婚的前两、三天,男方家要烧些汤圆分送邻居,每家一碗。汤圆要用食物颜料染红,象征着婚事红火,亦表示与邻同喜。邻居收下汤圆后,大多在空碗内放2个鸡蛋表示回敬。

结婚前夕,家庭经济条件好或讲究信仰仪式的男方,要举行祭敬活动,即祭拜神祖,保佑儿子结婚成家后,美满幸福,早生贵子,百世其昌。祭敬,要用全猪、全羊和米面、水果等;要请道士(司公)来祝福,道士亦歌亦舞,唱着祝辞;要焚烧香烛,燃放鞭炮。

结婚的前一天,准新娘要“摘脸”,即修容,去掉脸上汗毛。开脸往往要请一位比较有福分的大嫂来做,是用线绞摘汗毛。开脸后,扑上香粉。现在姑娘结婚时也有美容,形式大不相同,传统形式的开脸已很罕见。

花岗村

结婚前,男方家有请亲友邻舍中福命较好的长辈替其“安床”的,即布置洞房张放喜床时,在四个床脚各垫上一枚铜钱,并默默地祈祷,祝新婚夫妻百年和好,子孙满堂。

出嫁的这一天凌晨,新娘要梳头打扮。原来都是打辫子的,是日始改为在脑后盘发髻,用丝线网兜罩着,再插上一双金钗或银钗,俗称“束头”。20世纪50年代以来,姑娘结婚扎发髻者越来越少,至今基本上都不盘发髻。

出嫁当天早上,父母亲要烧“肉骨饭”给当新娘的女儿吃,既祝福女儿出嫁后夫妻恩爱,情同骨肉,又希望女儿出嫁后,以“肉白骨”的精神创建家业。

结婚当天,由男家请几个年轻、标致的姑娘媳妇做“伴姑”,来接新娘:同时要请一个男孩(十二三岁)挑着一对大红灯笼同行。男家挑的称“大灯”。男家来接后,等时辰到(海水涨潮后),送新娘出嫁。

送新娘出嫁时,由原来帮新娘梳头打扮者给新娘盖上红头巾,俗称“头红”,然后牵着新娘的手送她上轿。新娘上轿坐定后,牵新娘上轿者把一个盘子递给新娘,让她托着。盘上盛着糖果。送新娘出嫁,娘家也请一个男孩挑着一对大红灯笼在队伍后面送行。女方家挑的称“纱灯”。年以前,姑娘结婚出嫁时绝大多数是坐轿的,洞头解放(年)后,姑娘出嫁就大多不坐轿了,现改坐车子者居多。

男方会请来较有福分的大嫂,俗称“牵新娘者”,请新娘下轿,引其入内。新娘进门后,首先要跨过事先预备好的火炉(燃着炭火)和扫帚。接着,拜堂成亲,送入洞房。

花岗村

结婚的这天中午,要新房里摆一桌酒席,俗称“请伴房”,入席的对象是新郎、新娘、媒人、伴姑等。现在逐渐变为结婚当天将“请伴房和请亲戚同时进行。亲朋有闹新娘的,一般从菜上到一半时开始。这时上的一道菜是毛芋,“芋”在闽南方言中与“闹”谐音,故上毛芋时,表示开始闹新娘,后来毛芋被“方肉”(即整块红烧的肉)取代了。

结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媳妇要向公婆敬茶。公婆喝了茶后,要给新媳妇压“红包”,表示对新媳妇孝顺的回报。

结婚后14天,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新郎婚后第一次见岳父、岳母要带“纸蓬包”,即礼品——红枣、桂圆、荔枝等,用草纸包装,上贴红纸。“纸蓬包”的数量根据岳父家的本家近邻而定。新娘第一次回娘家要提“红桶”孝敬父母。所谓“红桶”,就用大鱼大肉烧成的食物,盛在小的红漆木桶里,故称。到娘家后,新娘把“红桶”敬奉父母;新郎把红蓬包”分送给岳父的本家和近邻,表示相互认识,开始往来,多加关照。本家和邻居收下“纸蓬包”后,要烧点心给新郎吃,一般是鸡蛋加红枣,俗称“红枣茶”。新郎吃了“红枣茶”后,退回空碗时,要在碗内压红包”(少量零钱)。“红枣茶”不一定都吃;但退碗时都要压“红包”。

这天中午,岳父宴请新姑爷,请新娘的姑姑、姑父、阿姨、姨丈、姐夫等作陪,也是让他们与新姑爷相互见面认识。新娘回娘家后大多当天返回婆家,亦有新郎陪新娘在娘家住一天再回的。新娘返回婆家时,娘家要做“红圆”给女儿带回去分送婆家亲戚邻居。20世纪60年代开始,有用其他糕饼、罐头食品替代“红圆”的。至回娘家结束,完整的婚嫁过程之礼仪便告完成。(文/杨志林苏娅,图/虹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68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