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瑞芳瑞草芳华留人间纪念活动在沪

“瑞草芳华留人间”活动现场。本文现场图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薛松拍摄。

今年的6月15日,是著名话剧、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诞辰周年的日子。当天上午,由中国文联指导,中国电影家协会、上海市文联、上影集团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影演员剧团、福寿园国际集团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的“瑞草芳华留人间”——张瑞芳诞辰周年纪念活动在瑞芳老师的安眠之所——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举行。

张瑞芳年去世,至今仍被许多人说起,观众们会记得“李双双“等一系列经典形象,电影界的人们仍记得“张政委”带给整个行业的温暖和奋进。

《万紫千红总是春》中的张瑞芳

电影界老艺术家怀念张瑞芳

张瑞芳活跃银幕七十多年,先后参演40余部话剧,参加拍摄的电影近20部。她的表演深沉大气、质朴自然、干脆利落,塑造了一批有着时代印记和鲜明艺术个性的人物形象,其中很多影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现实主义创作的不朽经典。

她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她是电影银幕上直爽泼辣的农村妇女李双双,她也是《家》中的大家闺秀瑞珏……但她却常自谦地说:“我只是个听话的演员”。

张瑞芳与友人合影。左起:焦菊隐、郑振铎、秦怡、张瑞芳、曹禺

“她不仅是一位演技精湛、戏路宽广的电影艺术表演者;她的一生为人正直、品德高尚;她是当之无愧的电影艺术实践者、先行者,更代表了中国电影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她所塑造的荧幕经典不会因为时代变迁而被遗忘。”上海电影(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马伟根的致辞代表了业界对张瑞芳的评价。“上海电影人亲切地称呼她为‘政委’,她常年关心上海电影事业发展,热心公益事业。为上海文化事业繁荣鞠躬尽瘁,建立了不朽功勋。”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朱枫是张瑞芳的外甥,发言中感慨,六年过去这么快,过去的日子还在眼前。朱枫回忆年代他们几个小辈几乎每个双休日都去张瑞芳家里吃饭聊天谈艺术,“她什么东西都那么厉害。连做饭都那么强。”如今路过淮海路,朱枫依然会在老房子前驻足,“想起以前的日子再也不会回来了。”朱枫哽咽着说。

《聂耳》定妆照

电影家协会主席张建亚在致辞的时候将张瑞芳称为“咱妈”,他回忆了张瑞芳在他年轻时给予的帮助。当时张建亚考上电影学院,却因为补拍电影镜头耽误了入学而被视为放弃入学资格。张瑞芳写信给电影学院为张建亚挽回了学习的机会。医院探望张瑞芳时再次向她表达感谢,她却淡淡地说,“还有这事?”

“这是她一辈子很小的一件事,她每天在帮所有的人办所有的事,而且真的不把它当回事。”张建亚怀念张瑞芳高尚的人格,“认识老太太这么多年,发自肺腑的感觉,就是做人要做老太太这样的人。中国电影到现在,她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她也是全中国政治行政级别最高的演员。从抗战、解放,经历‘文革’到改革开放,她一直是中流砥柱,老太太做的事说的话,就是我们的精神领袖。她那一代的人就是革命者,一身浩然正气,艺术成就更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张瑞芳亲属在墓地前合影。

岁月留影张瑞芳臻选照片首次成辑

作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银幕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张瑞芳的演技和作品受到广大观众和业内的高度赞许,年的“李双双”,更是让她达到电影演艺事业巅峰,成为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女神”。借由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给张瑞芳老师的两首题词诗,专业配音演员在纪念活动上诵读了张瑞芳老师代表作话剧《屈原》、电影《李双双》中的部分精选台词,再现其在舞台、银幕上的经典形象,向这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致敬。

时值张瑞芳百年诞辰,在其家属的支持下,《张瑞芳诞辰百年画册》首次发布,遴选了瑞芳老师个人珍爱的大量照片,囊括了有关她“影剧生涯”、“政事交往”、“社会活动”、“家庭生活”四个重要方面的历史影像,串联起张瑞芳不平凡的人生画卷。

张瑞芳的儿子严佳介绍,此次画册中的照片是从家中珍藏的多张照片中精选出张瑞芳生前最爱的一部分,“让所有怀念她的人一起来分享、欣赏、纪念她。”

张瑞芳之子严佳(左)。

同时,一部讲述张瑞芳精彩一生的微纪录片《张瑞芳》也在纪念仪式上首次播放。这部纪录片披露了很多不曾公布的画面,充分展现了瑞芳老师在表演艺术上的孜孜探索精神,以及她对待工作、生活的坦率真诚,让大家再次领略到她艺精德重的生命华彩,感受到她独特的人格魅力。

活动当天,张瑞芳的儿子严佳特地将母亲生前使用的一张梳妆台赠送给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馆。据他介绍,这张梳妆台是张瑞芳在年代调到上影厂工作时,在旧家具市场淘到的一套日式梳妆台,因为高度不合适,还特意自己配了一个底座。这个梳妆台整整陪伴了她半个多世纪,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品。当天,“张瑞芳生平图片展”在纪念馆内正式开展,这件藏品也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件展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3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