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梳妆台 >> 梳妆台特点 >> 学外语须尽早

学外语须尽早

本文转自:北京晚报

传记·《布衣老爸的风雪花月》

学外语须尽早

  ▌张玲

  父亲在家里的大部分时间除去读书、备课,常常听这些唱片,用以改正自己中英文口语发音。只有极少闲暇才和家人一起听娱乐节目。直至抗战胜利之后,他还像学生一样,在不断自我训练中、英语言的音读。那时候,限于外语语言环境和学习条件,外语教师,包括大学教授,大多数外语口语口音真真令人不敢恭维;即使其中一些出洋多年、环境条件优渥、语音语调纯正酷肖其母语者,也是凤毛麟角;其余大多数,以我有限的经历而冒昧直言,仍难免乡音未改。正因此情普遍,遂习以为常,形成默认。

  稍有语言学常识的人皆知,胶东方言和北京话以及英语,由于在自然人的发音器官上之具体细微部位不同,自然而形成各自明显有异的读音。成年人,尤其男性更甚于女性,自幼一旦形成此种口音,矫正起来并不轻松,特别是对那些英语的口舌音、唇齿音、升降调,还有北京话词汇的阴阳平、上、去的四声,都与胶东话音调大相径庭。

  父亲深受当初学习外语起步太迟之害,也常就此自身短板提醒适龄亲友、学生,包括我在内,学外语务须尽早,切莫错过记忆力和模仿性皆强的年幼大好时光。

  父亲自己也明确意识到,这是他自己早年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缺憾和教训,又是他在写小传时频频言“悔”而并未意识到的领域。及至我的童年,本来具备比他不知要优越多少的环境条件,却因顽劣怠惰而荒废蹉跎,不知惜福,这自然要惹得他痛心疾首,甚至借酒挥拳。

  父亲自己在课下家中矫正发音时,还真是狠下苦功。我在儿童少年以及日后父亲的晚年,大都和他朝夕相处,见他除定期去理发馆,从未自己对镜梳头或修整面容;但在他那张大书桌上,在摆放有序的中西杂错文房四宝当中,却长年支着一面小镜子,是从母亲梳妆台上挪来。当年,父亲在家就常常用它揽镜自照;不是为自我欣赏须发眉眼,而是细查镜中自己的口舌唇齿,也就是口型,为的是训练、改正自己的英语发音。

  从上世纪30年代后期到整个40年代这段时间,我们先后住在口袋胡同、东斜街和李阁老胡同那十余年,父亲每天课余回家吃过晚饭,常带我出门去逛书店,吃冷饮,买点心。常常是我跟在他身旁默默漫步,父亲一路沉默不语,但时常要用他的手指在我的手心手背写一串串的英文字母,口中还会ch,sh,ts,th地念念有声。和他一起坐人力车在车斗内依在他膝间,我也常常听到他在背后车座上连连发出此类声音。(4)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