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封神榜》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姜子牙为啥要封神?直到最近看了有关获嘉的一些地名故事,才解开了这个疑惑。获嘉,是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小县,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极有可能被人低估。
获嘉,是封神文化“策源地”,有“百神之乡”的美称。明代许仲琳撰写的神话小说《封神演义》就是在获嘉完成的,而且这本著作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在获嘉发生的历史故事。
回到三千余年前的商末,周武王姬发率诸侯军牧野一战定乾坤,商朝灭,周朝八百年天下就此启幕。
牧野大战前,武王和八百诸侯结盟伐纣,堆土成盟誓台,后世称为“同盟山”。在“同盟山”上,武王做了一次著名的战前总动员——《牧誓》。
牧野一战,惨烈无比。战后,武王与姜尚(姜子牙)对生者划地封侯,对(双方)逝者中的72位重要人物,垒冢祭祀,安位封神。周代商之后,同盟山始建武王庙,从此香火不绝。
战后,周武王与姜尚联手“封神祭祀”,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
展开动画
现在获嘉境内,除同盟山、武王庙等遗存外,还有照镜、马厂、彰仪、东仓、西仓、大洛纣、小洛纣、文王冢、吕尚冢、妲己冢、纣王嬖妾冢等遗存。这些商周文化古迹,实为周武王伐纣克商之历史印痕。
让我们沿着“地名”的轨迹,一起回到过去的历史时刻,追寻遗落在历史长河里的故事吧!
《影像方志》获嘉篇·地名记
“照镜村”与姜子牙的照妖镜
HUOJIA
在获城东北四公里,有一个村子叫“照镜村”。根据当地民间传说:因昔年武王伐纣,牧野大战时姜太公在这里安放了他的照妖镜,并用照妖镜照出了妲己的狐狸精原形,所以得名“照镜”。
其实,“照镜”最初得名,和“姜子牙照妖镜”并无关联。
根据古籍和地方资料记载,获嘉这块地方上古时期称甯邑,夏、商两朝均为王朝的田猎地。到了商末之时,商纣王就在今获嘉城的北边(约在照镜村之西到今新村中间地段)修了一座行宫,常携妲己到此游玩。
有一天纣王和妲己刚走到今照镜村西边不远处,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妲己被刮得衣冠不整,乌发散乱,风停后,当地一民女执铜镜为她整梳乱发。谁料想,这民女极会梳妆打扮,顿使妲己丽色大增。妲己就把这个民女带回行宫,使她成为自己的专职梳奴。与此同时,她还让纣王在遇到大风的地方筑了一座梳妆台,每游于此,便一边让民女在台上为她梳妆打扮,一边自己观览风景。为了记住民女向妲己献镜梳妆一事,当地人后来便将这里称名为“照镜”,也就是现在的照镜村(民国二十四年《获嘉县志》记载:获嘉之北,有妲己梳手台;“妆台春望”为获嘉八景之一。另有“纣王曾建行宫于此”的记载)。
到了春秋时期,卫国大夫蘧伯玉隐居在与今照镜村相邻的“君子村”(即今获嘉巨柏村),他经常到当地找些老者为自己指出缺点和过错,自谓“照镜子”,使前来拜访他的孔子对此称赞不已,,“照镜”之名,也因此更加声名远播。
牧誓图源:《典籍里的》尚书篇
后来,之所以出现了“姜子牙照妖镜”之说,其基础原因是,周武王当年率军在同盟山誓师前夕,由周公旦写下了牧野之战的作战誓词——《牧誓》,姜太公对《牧誓》进行审改时,又特别加入了妲己的罪恶。于是,民间就依此产生了姜子牙用照妖镜照出妲己是妖精的传说。到了明代,这则传说被前来牧野之域采风的许仲琳所采用,由他创作出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有了真正的照妖镜,让妲己变成了九尾狐狸精。也就有了因姜太公在今照镜地方存放过“照妖镜”,才有了“照镜”村名这样的传说。
“亢村”村名的由来
HUOJIA
明朝初年,由于获嘉县境内的古黄河突然向南迁移了数十里,所以,在现在的县中、县南一带多出了数十里的滩地平原。
一次,在大伙平整庄基的劳动中,一位村民的铁锹突然被一块石头磕住了。几个村民竟然合力挖出来一通古碑,上面还有文字,但谁也认不准这上面刻的是啥字。于是有人找来邻村的老翰林来帮忙。
老翰林来到了石碑前端详了一阵子,然后对天一揖,对村民说:“恭喜!你们有福了,这是圣贤之碑。”
老翰林告诉大家,这墓碑的主人叫陈亢(gāng),是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在大的孔庙中常塑有他陪侍孔子的塑像。
根据碑文记述:孔子带着弟子们周游列国,这天他们刚到现在的亢村地界,陈亢忽觉头昏眼花,倒在了路旁。
这里的百姓听说这是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的队伍,立即热情相迎。为了医好陈亢的疾病,村里的男女老少跑前跑后为他寻医问药;房东老妪一天三顿为陈亢尽心做饭、煎药熬汤。
孔老夫子感动极了,赞道:“这里民风淳朴,真乃是礼仪之邦,贤人之乡啊!”
陈亢也深为感动,向孔子说:“此地庶民通仁识礼。我死后就在此地掩埋,无需车载它处。”不久,陈亢气绝身亡。孔子师徒反复商议后,决定刻碑留记,就把他的遗体安葬了这里。
后来,由于黄河频频改道,陈亢的墓地被冲到黄河的底部,遗骨早荡然无存,但沉重的石碑还留在了原来的地方。
由此,当地的村民就以陈亢的名字为村子命名,就叫“亢村”。
需要说明的是,亢村最初读作“亢(gāng)村”,后来,随着读音的不断变化,人们现在随波逐流地都读成“亢(kàng)村”了。
“中和”镇名的故事
HUOJIA
在获嘉县城西南有很大的集镇,叫“中和镇”。这个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呢?
话说,刘邦打败项羽建立了大汉朝后,天下一直都不太平。先是南越的反叛,接着是北方匈奴的袭扰。直到汉武帝刘彻继位,国力逐渐强大,汉武帝决心要收拾匈奴。
既是备战,首先是要全国招兵。于是地方政府就在现在中和镇的周边,招募了二十名身强力壮的优秀青年。
当这二十名青年就要离开家乡之际,按照当地风俗,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进行了祭拜,希望国家的战事早日结束,青年们平安回归故里。
这二十名青年,由于个个优秀,便被送到了西北战场霍去病的麾下。彼时,霍去病将军正在筹划漠北大战。他对新补来的兵员大为满意,把获嘉籍的青年分编成两个小队,分别由一个叫“忠”与一个叫“和”的青年带队。
这些战士在“忠”与“和”的带领下,跟随霍去病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歼敌数万人,并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
这次大捷之后,名叫“忠”的战士向霍去病进言:“我们既然在狼居胥山祭天封礼,是否也再来一次祭地仪式呢?”霍去病认为有理,于是在姑衍山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祭地禅礼。
在边疆值守了几年之后,这些功勋卓著的将士解甲归田了。幸运的是这二十名青年全都回归了故乡。
听说他们也曾在漠北促成祭地仪式,人们纷纷传言:“土地爷真灵!”于是,香客们在当地为土地爷盖了更大的“社”(那时祭祀土地爷的地方不叫庙,叫社)。由于当时该村以东的地方也有人在建“社”,所以人们就把这里所盖的建筑叫作“西社”。
随着神庙香火越来越旺,名气越来越大,原来的村名慢慢被淡化了,后来人们干脆把村子名改成了“西社”。
光阴荏苒,转眼到了明朝。由于长期战乱,洪武、永乐年间,明政府为了平衡人口,便颁布政策强令山西汾、泽、潞、沁诸州,向豫、鲁、皖、冀大量迁民。由山西来的移民,来到这里后,慢慢兴起了一座大镇。
当时的获嘉知县朱斌,根据此地方在汉朝时,二十位青年在“忠”与“和”的带领下勇赴战场立功之事,将这个大镇命名为“忠和集”。此后,该镇又陆续被称作“忠和社”“忠和街”“忠和镇”。到了民国年间,为了书写的方便,“忠”字渐渐写成了“中”字。新成立后,人们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正式称为“中和镇”了。
“大、小洛纣村”的传说
HUOJIA
获嘉同盟山西侧有两个村庄都叫“洛纣”,东为大洛纣,西为小洛纣。关于这两村村名的由来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民间传说是:周武王在同盟山举行祭奠文王木主的仪式时,立大、小白旗于今同盟山之西,并把纣王首与妲已首悬挂在上面,以慰牧野大战阵亡之将士,故二村因此而得名。洛纣村始为“落纣村”,后演变为“洛纣村”。
另一说法:牧野大战,纣王战败后带着妲己驾战车逃跑,跑至同盟山西侧,忽然前面出现义军围堵,纣王大惊,不小心掉下了战车,他爬上战车后急忙掉转车头向回走,结果追兵也紧随而至。纣王没跑多远又摔下了战车,这次和妲己一起掉了下来。于是,人们把纣王第一次掉下战车的地方称为小洛纣村,把纣王第二次和妲己一起掉下去的地方称为大洛纣村。
结语
HUOJIA
新乡籍作家刘震云先生在为《新乡地名故事》所作的序言中写道:每到一个地方,我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阅读当地的地方志。读了地方志,再走到街上,见到来来往往的人,便知道他们一颦一笑的来历;吃这个地方的饭菜,便知道它们与此地山川风物的渊源,及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地名是地方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地名的由来与传说,往往饱含沧桑,饱藏学问。
电视剧《封神榜》主题曲,有句歌词写的好:“听万民百世轻唱,只留下神的飘逸。”从获嘉的地名故事里,我们会发现:其实,所谓“神”也是人,只不过他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新时代,敢于斗争、奋勇拼搏的新乡人,必定会做出更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被载入史册、流传百世。
特别鸣谢获嘉县委宣传部
资料来源《新乡地名故事》获嘉县卷;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来源:假装文艺老青年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